父亲应珣也因其才学著名,任司空掾官职。
应玚自幼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诗学文章自然大为长进。但因他生逢乱世,到处飘零,虽踌躇满志而壮志难酬。
此次科举之前,应玚的伯父应劭刚刚得到孔明的重用,被任命为河间太守。应劭觉得此次机会难得,便替应玚报了名,希望他可以一展所长。
刘桢,字公干,东平宁阳人。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尚书令刘梁的
孙子。
刘桢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如今,孔融和陈琳均已投靠孔明,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四人又来参加科举,也就是说只要再找到王粲,孔明便可以集齐“建安七子”,达成成就。
不过,据孔明所知,王粲此时正躲在荆州避难,想要把他弄到冀州来,还真是不太容易。
除了以上这些人之外,幽、冀、并三州的各大世家,也派出族中子弟参加此次科举。其中比较有名的当属来自河内司马氏的司马懿、司马孚和来自太原温氏的温恢。
此三人皆有神童之名,且品行端正,多为州里乡人称颂。尤其是司马懿,不仅才学出众,还曾作为蔡邕的助手,在强强班内学习,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他是此次状元郎的大热人选。但是孔明却知道,以司马懿的性格,绝不会在此时考取状元。
毕竟司马懿此时已经备受瞩目,若是再考取状元,怕是一辈子都难以逃出孔明的魔爪,所以他极有可能会故意跌出前三。但遗憾的是,无论他考了第几名,孔明都会盯着他不放的。
至于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
此人性格温厚廉让,以贞白自立,从不与他人结怨。
在司马家篡夺大魏江山的时候,司马孚握着魏帝曹奂的手,泪流满面,不能自制,说道:“臣直到死的那天,也是纯粹的大魏之臣。”
如此品行的人才来投,真是令孔明欢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