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重走少年路> 第33章 人到中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章 人到中年(1 / 1)

李安执导的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以主角林恩两次奔赴战场中间的短暂归国之行来命名的,喻意着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可能会遇上的“中场战事”,以及在“中场战事”时不得不做出的人生选择。

李安曾在一次访谈中说:“我可以把我中年危机的症状告诉你,但原因我不能讲。讲到症状,有的人在中年危机时会去追年轻的异性;有的人会去买一辆跑车;有的人则天天读书。而我的症状就是拍了一部《卧虎藏龙》。”

可见,中年危机也是人生的中场战事。经历了人生上半场度心万转、阅尽千帆的怠倦之后,即将进入患得患失的下半场之前,人们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身份重新认同的苦恼。在因人而异、长短不同的中场战事之中,有人会选择追求爱欲来挥霍,有人会选择奢华来满足,有人会选择不懈学习去完善,有人会选择创新事业去突破……已步入中年的我们又该怎样做出自己的选择呢?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出版于1926年,彼时的先生已四十有五。想起自己也正是在四十有余,才遽然有了拿起笔来记叙往事的愿望,顿时与先生有了共情通悟的感觉。也许人到了四十岁以后,都会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回首往事,勉力记录岁月,铭记那份曾经的纯真理想和简单快乐,铭记那些可以情怀共鸣的“闪亮的日子”。

回望已经过去的上半场,须臾一梦,半生已过。我们奋斗过、成功过、蹉跎过、挫败过、甜酸苦辣皆尝过,挚爱过、纷争过、坚持过、断离过、喜怒哀乐俱经过,疯狂过、超脱过、癫魔过、顿悟过、惑疑嗔痴尽熬过……那么我们会刻意记住些什么?我们又会努力去忘记些什么呢?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指出,真正的慰藉是承认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

“当我们真正了解已发生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注定,是必然会遇到的机缘巧合时,就会有一种慰藉袭上心头,很多事情都会渐渐放下,之前的耿耿于怀不过是未曾实现的夙愿。如果明白了万事万物都逃不掉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最终归宿,那你就会明白这世间只能是此,而非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未经舍得放下,怎知来日方长。

冀望在多年之后,终有一天,当我们再次面对自己过往伤心难堪之事、曾经怨恨恼怒之人,不再起心动念,却能坦然面对,一笑了之。当再次面对自己旧时刻骨铭心之情、往日魂牵梦系之念,不再苦心孤诣,却能心若止水,不泛涟漪。即便是有人在面前,复述着你过往的种种不豫不幸之事,也仿若是在玩味他人故事,心中无恨无怨、无悔无叹,再无一丝波澜。我想,真正的放下,莫过如此。

前望未知的下半场,岁月消磨,磨平了峥嵘,磨不掉的是志向未改;世事磨砺,磨圆了棱角,磨不灭的是雄心仍在。栉风沐雨的磨炼让内心更加强大,饱经沧桑的打磨让思想愈趋圆融。

借大师南怀瑾所言,人生过半,需“佛在心,道为骨,儒为表”才可大度看世界;要“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方能从容过生活。

尘世千磨百炼,勤自学,赋自能,时刻枕戈以待;际遇起落沉浮,强自体,修自心,期待征程再启。浅吟藏锋匣中,待机利刃出鞘,蛰伏枥中老骥,壮志仍驰千里。

未来在前,余路还长。只要仍在路上,相信生活就不会让我们太过失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