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佛祖?”
佛印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这就是为了让人有敬畏之心。佛法无边,佛祖无处不在,好事会被记录恩泽子孙,坏事会下到地狱,引导人们处处向善,时时行善,不就是佛祖现世吗?”
苏轼笑了:“所以佛法的作用是对百姓起教化作用。只要人们心中有佛,佛便无处不在,对吗?”
佛印道:“施主很有慧根,一点就透。生活皆苦,有难处之时,有伤心之时,有所求之事时,人们就来拜拜佛,倾诉苦楚,诉说愿望,不也是一种寄托?”
苏辙发现者自己越来越喜欢佛印了,他并没有端着架子,还带着些世俗气味。
也就是这些世俗气味才说明他是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参透世间法则。
佛法本就是唯心主义,难道唯心主义就不该存在吗?
显然不是。
苏辙道:“禅师,每个人心中其实都住着一个魔鬼。魔鬼会常常引诱人们贪慕虚荣,沉溺声色犬马,不思进取,甚至为了享乐而变得残暴可怕。佛法就是囚禁魔鬼的金钟罩。”
佛印微笑点头:“小苏学士也悟道了。”
苏辙打趣道:“若是我和哥哥剃度出家,是否也能成为一代宗师?”
佛印道:“以两位学士的资质,起成就不在六祖慧能之下。”
苏轼笑道:“我可做不到美人当前,心无杂念。我苏子瞻就是一俗人,能与禅师交,已是荣幸!”
苏辙望着大殿内的佛祖塑像,想起师父曾经在佛像后撒尿,自己还刻了字,不禁笑话起自己当年的幼稚。
苏辙道:“禅师,我想扩建灵隐寺,请您就在灵隐寺常住,然后在举办无遮大会,教化众生如何?”
佛印一针见血指出:“除了这些,我看小苏学士是想我留在杭州陪伴令兄罢?”
苏辙作揖道:“禅师真是慧眼如炬。我不能长陪哥哥,但他又是性情中人,若有禅师在身边开解,我远在京师也能安心。”
佛印倒是爽快:“苏太守若不嫌弃贫僧愚鲁,贫僧愿略尽绵力。不过,这宴席可不能少了我。”
苏轼鞠躬,笑道:“禅师能来,我荣幸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