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0章 扶柩返乡(2 / 2)

官和小官不同,官员和百姓亦不同。

渐渐的,厚葬竟成了等级制度的一个代表。

这也是为何盗墓长盛不衰的原因。

身份尊贵的人随葬品一定是价值连城,只要有利益,就有人敢铤而走险,哪怕是亵渎死人。

为父母守孝三年的规定实在是太过。

对亲人的纪念永远应该出自内心,而非表面。

生前对父母好,胜过死后墓室精美,陪葬品相随。

儒家厚葬的风俗也是墨子最反对的地方。

墨子就曾经公然批评厚葬只是劳民伤财,形成互相攀比之风。

他倡导丧事从简,悼念只在人心而非繁文缛节。

关于大宋守丧三年的风俗,苏辙和祖师爷墨子持相同态度。

孝顺父母在生前做不是最好的吗?死后不过是做给别人看而已。

守丧三年,做官尚且不论,若是现代的高精技术研究呢?

难道也要停止三年再去?

这不是一种迂腐吗?

当然,苏辙只是反对这种不成文的风俗,而并非不想替父亲守丧三年。

对于他来说,在眉州守丧的三年,绝不代表他什么都不做。

相反,他要在这三年里运筹帷幄,为下一步计划打下基础。

至于他人在京师或是老家都不重要。

若说起来,他更喜欢待在老家。

至少这里是他成长的地方,有着无数回忆的地方。

苏洵和王弗皆入了苏家祖茔。

而早在多年前,苏洵就在妻子程夫人旁边给自己留了位置。

如今他的心愿实现,真真正正和妻子长眠于此,永不分开。

苏轼心中的悲痛难以言表,他就每日拿着松树苗,一棵一棵种在祖茔周围。

他固执地不肯让下人去做,只是默默重复着这个举动。

苏辙什么也没说,陪着哥哥一起种树。

一个月的时间里,兄弟俩竟种下了几千棵松树,直到把祖茔的山坡矮地全部种满。

直到那一天,苏辙对哥哥说:“老哥,我饿了。你能不能给我做烤鱼吃?”

苏轼终于停了下来,去到河里给弟弟抓了鱼,就在河岸边烤了吃。

苏辙也不客气,一点都没给哥哥留,自己一个人吃了个干干净净。

苏轼不仅不生气,反而笑了。

他还有弟弟陪在身边呢!

不久之后。

一日,苏辙正在田庄里看棉花长势,忽然一辆马车停在了不远处小道上。

一个人匆匆从车上下来,直奔苏辙:“小苏学士,可算找着您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