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6章 诀别(1 / 2)

苏轼温柔无限:“娘子,你还记得你在凤翔种的桃花吗?”

王弗道:“我记得。我们离开之时桃树已经有一人那么高了,不晓得今年开花没有?开了花会不会结果?”

夫妻俩的思绪都飘到了很远很远。

他们想起了这十年相处的点点滴滴,开心和酸楚夹杂在一起。

苏轼道:“我相信凤翔的桃花一定开了,就像我们眼前的一样绚烂。而且今年也一定会结果。到时候我派人把果子摘回来,让三郎、文姬、莫愁都尝尝!”

王弗连最后的力气都没有了,她仿佛一滩泥,完全靠着苏轼才能保持坐的姿势。

苏轼紧紧捏着妻子的手,而妻子的手越来越冰凉,哪怕他拼命想把温暖给她。

“二郎。”王弗耗尽全身力气才吐出最后几个字,“来生再见。”

不远处,何七正吃着点心,忽然传来凄厉的哭声,他连忙往主人的方向跑去。

只见那个大青石上,二公子抱着夫人嚎啕大哭,仿佛那些桃花也跟着伤心,纷纷飘落。

漫天的桃花把他俩包裹在其中,有说不尽的凄美。

******

庐州。

包拯的家乡。

苏辙一行人自进入大宋境内的第一个目的地便是庐州。

他们最开始北上契丹的动力便是替包公报仇。

在实施复仇计划的同时,也搅乱了契丹内政,削弱了其国力,使其短时间内无力对大宋发动战争。

此时包公的儿子包绶已经年满八岁,为父守丧业已两年。

苏辙一行人带着包绶来到了包公的墓前。

包公墓周围遍种松柏,四季常青,如同他刚正不阿的精神永不凋零。

众人跪在包公墓前,把耶律重元的头颅架在火上焚烧,挫骨扬灰。

公孙鸿流着泪道:“包公,您生前就一直担忧虎狼契丹。如今三郎不仅替你报了夺命之仇,更是造成契丹内乱,一箭双雕。包公,您泉下有知,可以瞑目啦!”

苏辙开口道:“大哥,有今日之胜利,非我一人之功,全赖大家齐心协力。我知你心系天下苍生,忧心大宋江山。大哥放心,我等必定谨记您的遗愿,穷尽毕生也要护佑大宋繁荣平安!”

苏辙的话不仅仅说给包公听,更是他余生信仰。

人活一世,不能白白到这大宋走一遭。

他,必定要留下些什么。

包绶尽管才八岁,但已有包公之神韵。

只见他跪在墓前大声道:“爹爹,您留下的家训我已刻在祖宗祠堂,让我包家子孙永世不忘。孩儿定会好好念书,他日如同爹爹一般为大宋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包公留下的家训只三十七字: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

包公本不欲子孙靠他荫庇而做官,他希望后世子孙能够靠自己的苦读,堂堂正正以科举入仕。

只是仁宗感念包拯,让小小年纪的包绶就已有八品官职。

要知道,很多人中了进士科也要等很久才会有官职和差事,包绶的起点无疑高出了许多人。

这虽然不是包拯愿意看到的,但包绶并未因此失去斗志,反而在家中刻苦用功。

只听得包绶又道:“爹爹,您放心。我有义父和诸位叔伯照拂,一定能够守好祖宗家业。将来若有幸入朝做官,也会事事以义父和诸位叔伯为表率,询问他们的意见,不敢自专。”

公孙鸿听了很是感怀。

想当初包公中年丧子又丧孙,好不凄凉。

谁承想老天垂怜,竟意外给了包公一根独苗。

眼瞧着这根独苗根正苗红,有包公当年之姿,公孙鸿甚是欣慰。

众人在庐州只停歇了两天,又叮嘱了包绶勤谨治学等话语,复又动身前往京城。

东京汴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