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苏轼根本听不进去,后边还差点吵起来。
苏轼不是听不进去意见,也不是受不得气,只是无法忍受别人的故意刁难,轻视他的才学,践踏他的尊严。
他始终认为人活一口气的底线就是尊严,尤其是文人。
若文人没了骨气和自尊,那就成了一副媚骨,趋炎附势,奴颜婢膝。
苏轼与陈希亮怄气,好久都不去衙门办公。
任凭王弗怎么劝都无济于事。
陈希亮愤而向朝廷告状,说苏辙目中无人,无视朝廷命官之责,耍性子不进府衙。
欧阳修见了也是头疼,这两个脾气执拗的人在一起就是会出事。
最后朝廷只是罚了苏轼铜八斤。
在宋朝铜甚至珍贵,八斤也不是小数目,但对苏家来说本是小惩而已。
可是对于苏轼就是无端责怪,就是颜面扫地,因而更加愤恨。
不久之后,陈希亮修筑了一座凌虚台,设宴邀请众位同僚,并且还请苏轼做一篇记文。
这本是陈希亮递来的橄榄枝,可憋屈的苏轼决心好好在文章中讥讽他一番。
很快,苏轼的《凌虚台记》就写成了。
开篇他就写道: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台之所筑也。
知州又称太守,苏轼在开头就讥讽陈希亮没见过什么大山,于是筑造了一座凌虚台附庸风雅。
其后苏轼又在文中写道: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苏轼拿凌虚台和汉唐恢弘建筑相比,暗讽凌虚台不长久。
陈希亮要苏轼做传记是为了刻在石碑上留作纪念,苏轼是为了出心中压抑的闷气。
众人见了这篇文章,各自都心怀鬼胎。
有惊讶的,有等着看好戏的,有笑话苏轼愚笨得罪上司的,不一而足。
但令众人都没想到的是,陈希亮竟一字不改把苏轼的《凌虚台记》刻在了石碑上,就连苏轼也大为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