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3章 修筑西湖(2 / 2)

,可到了开工那天,足足来了五百多男丁。

原来大家听说苏大人要扩建饮凤池,纷纷要来帮忙。

苏大人一心为民,百姓也懂得感恩,现在正是他们回报苏大人的时候。

苏轼看着多了这么多人,心中却很发愁:“苏轼感谢大家的支持,只是修湖的预算有限,官府支付不出这么多人的工钱!”

百姓纷纷道:“大人你救了我一家性命,我不要钱,只要给口饭吃给口水喝,我愿意替大人干活!”

壮劳力是家家户户最需要的,苏轼怎能免费驱使他们呢?

就在危难之际,一个老婆子上前道:“大人,你是咱们的苏贤良,是凤翔府百姓的大好官。如今我的儿子儿媳就在城里贩卖茶叶和柳林酒,这些都多亏了大人。若没有您,咱们早就饿死了!您就让他们跟着您干罢!”

说着,老婆子递给了苏轼一筐茶叶蛋:“这是老婆子亲手做的,不是什么稀罕物,大人莫要嫌弃。”

苏轼含着泪吃下一个,不住点头:“谢谢老妈妈!”

扩建饮凤池的工程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按照苏轼的规划,扩建后的饮凤池水里要遍种莲花,堤坝上要遍植垂柳,湖中还有修水榭和凉亭。

饮凤池的来水引自山泉水,还有修筑水渠贯通良田。

工程虽然浩大,但好在百姓积极出力,工程进展得很快。

苏轼把这些都写进了给弟弟的家书里,甚至他还画了一幅画,把自己心中想象的新饮凤池画了进去,一并寄给苏辙。

苏辙看到哥哥在凤翔府干得风风火火,也由衷替他感到高兴。

只是修筑完成后再叫“池”就显得不对称了,因此苏辙在回信中建议哥哥把饮凤池改成“东湖”。

苏辙知道哥哥将来会和杭州结下不解之缘,在西湖修筑苏堤,写下“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流传千古。

所以他建议把饮凤池改为“东湖”,和西湖遥相呼应。

苏轼对弟弟的建议大加赞赏,他多么希望在东湖建成的那一刻弟弟同他一起游览啊!

就在东湖的扩建工程完成了大半的时候,知州宋选因为政绩突出被提拔去了襄阳。

接替宋选的新任知州名叫陈希亮,字公弼。

陈知州那时已经五十岁,但他身体还很康健,精神更是爽朗。

陈知州皮肤黝黑,瘦小身材,为人做事都很古板,哪怕是亲人也不会通融。

如果说苏轼和宋选上下级十分融洽的话,那么同陈希亮几乎就是水火不容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