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水,生意也越做越大。最难能可贵的是父亲的心态。父亲虽然一直在艰苦中努力,但始终保有一种淡然超脱的心境。正如前面他所说的,不该他赚的钱,他从不企望。所以,当卞志和邀请父亲去东北投资草场沙化治理工程时,父亲婉拒了。不是说父亲没有本钱,也不是说父亲看不到赚钱的希望。毕竟,卞志和这么一个精明强干的人物,是不可能让自己巨额投资兵败草原的。赵书勤认为,更多的是父亲压根就不想赚这个钱。倘若父亲决意要去投资,哪怕资本不够,他也会想方设法筹集满足。就像天堂寨水电站这个项目,他决意做的,就算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全力以赴,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在父亲的身上,赵书勤并没有看到一种对金钱的饥渴所引发的浮躁。而这种浮躁如今正在全社会蔓延,且愈演愈烈。
数千年来,中国社会一直都在农耕文明中艰难曲折地发展。农业是维系社会运作的主要生产形态。由于科技不发达,农业的生产方式粗放落后,生产力极端低下。农业产出远远不足以维持国家人口的温饱消耗。广大农民劳苦终年,连勉强果腹都像那天边的云彩,永远可望而不可即。饿殍遍地,民不聊生,长期是中国社会的悲惨生态。人民的赤贫,物资的匮乏,让整个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始终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只是,由于漫长的封建专制的高压统治,这种饥饿感被严酷的思想禁锢所造成的全民麻木压制了。但还是有所反映,具体表现为,中国人的社交问候和年节祝福,往往都会送上恭喜发财之类的愿景。这句恭喜发财,不仅是中国人的日常祝福祈愿,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在饥饿中苦苦挣扎而望梅止渴式的自我慰藉。它直观地反映了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饱受饥饿蹂躏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是物质的,迫切的。祈盼通过一夜暴富实现快速发财,进而能够吃饱穿暖,长期是中华民族的心理主体。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历史性跨越的提升,中华民族迎来物质生活空前繁荣的时代。老百姓终于可以经常性地吃饱饭穿暖衣了。中华民族累积了几千年的高烈度饥饿动能终于开始得到释放。然而,正如水库泄洪,水闸开启的那一刻,洪水咆哮奔腾,一泻千里,其冲击力比未开闸前更具破坏性。一个久被饥饿之人,最初进食的那段时间,反而是饥饿感最强烈的时刻。在这个阶段,饥饿感的释放,带来的是疯狂的猎食行为。不管食物有毒与否,一切都以迅速满足食欲为唯一动机。这种疯狂在衣食住行等各个物质领域全面呈现。整个社会表现出来的完全是一种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俗话说,人穷志短。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被物欲追求冲昏了头脑,造成的后果就是不顾一切,不择手段,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所以,我们看到,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我们的环境越来越糟糕。空气污染严重,水体肮脏不堪,资源日益枯竭。政治腐败层出不穷,学术不端屡见不鲜。这些都是我们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阵痛。这种阵痛就是整个民族释放饥饿感的强烈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