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解说:据了解,两名死亡的学生是炉江学院化工系无机化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案发前,他们已经在实验室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警方抵达现场后,对化工系无机化学实验中心采取了临时封控措施。法医在现场进行了详细的取证工作。民警还对炉江学院校园实施了暂时的进出管制,以排查身份可疑人员。截至今天下午五点,现场调查取证工作基本结束,炉江学院校园秩序恢复正常。
电视画面重新切回到主持人身上。
主持人:据本台记者刚刚从警方得到的消息,两名死亡学生的死因初步判定为一氧化碳中毒。至于具体的中毒原因,还有待警方进一步的调查。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看到这里,赵书勤不禁惶恐起来。他忽然想起了昨日在网吧上QQ时,那个叫“隐形人”的网友跟他说过的那番莫名其妙的话,更想起了两人之前的一些交流。
原来,赵书勤申请到QQ账号以后,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化学王子”的网名。因为他比较喜欢化学,化学成绩也不错。不久,这个叫“隐形人”的网友就申请加他为好友。赵书勤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两人先是谈论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后来,就专门讨论化学问题。通过交流,赵书勤发现这个“隐形人”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广泛。他的知识储备明显超出赵书勤这个高中生所能正常达到的范畴。赵书勤据此推断,这个“隐形人”应该是一个正在接受或已经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大学生。赵书勤曾隐晦地试探过对方,企图套出他的真实身份。但对方异常狡黠滴水不露。
赵书勤暗暗钦佩。
但最让赵书勤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这个“隐形人”居然发明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亦即前面提到的类似摩尔斯电码的翻译系统。
“隐形人”说这套系统由他个人经过三年研发而成,目前正在试验阶段。今后两人的一切交流,必须通过这套系统翻译,否则无法进行。
赵书勤觉得新奇,也就赞同了。此后,两人当真就老老实实地通过这套翻译系统进行沟通联络,直至如今。
一次,两人又聊上了。“隐形人”说,想玩个化学游戏。赵书勤问是什么化学游戏。“隐形人”说,如何制造一氧化碳,又让人无迹可寻,至少不要让人发现是刻意为之。制造环境是管理严格的化学实验室。
这个问题对赵书勤来说不算难事。他略作思考,便回复对方,一氧化碳最简单的制作方法是木炭或煤块的不充分燃烧。但在实验室环境,这种方法显然不科学。比较有效的,也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甲酸在浓硫酸的催化下发生分解反应。
反应式如是:HCOOHCO↑+H2O
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一氧化碳,简单方便,且产物最纯净。甲酸和浓硫酸也都是实验室最常备的化学试剂,可以就地取材。
“隐形人”又问如何让这个反应在不经意间发生呢?
赵书勤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装置:用两根塑料管,一大一小,套在一起;两根塑料管用同一块玻璃薄片隔成上下两层,塑料内管上下层分别放置浓硫酸和甲酸,再在内外塑料管之间的缝隙填充一层适量的金属钠粉末;然后让水滴慢慢地滴进缝隙里。
水跟金属钠反应。
反应式如下:
2Na+2H2O=2NaOH+H2↑
反应产生的高浓度氢氧化钠,可以慢慢地跟玻璃片反应。因为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
反应式如下:
SiO₂+2NaOH=Na2SiO3+H₂O
这样,玻璃片就会被溶解掉。内管的浓硫酸和甲酸就会混到一起。甲酸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当然,反应装置的具体细节设计,要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完善。但这个思路是可行的。整个反应产生的一系列产物,如氢氧化钠,硅酸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