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场政变中,这是唯一一个帮助朱由检的勋贵老人。
赶紧迎上去,双手相搀:“您老怎么来了。”
诚义伯苦笑:“老臣来是奉了皇上的圣旨,要跟着你上西北受罪。”
“为什么?”
“我这个大宗正,是要看着你不被西北那些坐地户的王爷欺负;也怕你年轻气盛,欺负那些坐地户的王爷。”
朱由检了然了,这是哥哥派给自己,打开当地势力的最佳人选。
诚义伯又指着身后一个精干的将军:“这位是十三卫的李锦江将军,是副将衔。因为不满他们对王爷如此手段,也不愿意看他们再糟蹋这个帝国,于是就招呼了一批愿意跟着您去西北受罪的兄弟,辞官追随。”
李锦江上前见礼。“草民帅十三营四千多兄弟来投,还请王爷收留。”
这是天大的好事,朱由检一面搀扶一面询问:“难道你们出来,郑国公没有阻拦吗?”
李锦江一笑:“当时老爷子喝多了,我带着四千兄弟跑出来的时候,还能听到老爷子在帐篷内,鼾声如牛。”
“你是郑国公什么人?”
“草民是郑国公外甥。”
一切都明白了。
现在自己的手中已经有了六千人,挡在前面的2万敌人,自己也可以和他拼一下。更何况这一群人气势如虹,就有一战冲出去的可能。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前面一匹白马,一个白袍小将,手中拿着一杆乌黑的大铁枪,飞奔而来。
老远就跳下战马,单膝跪倒:“臣卢象升,恭候殿下多时,请允许微臣随殿下去西北,鞍前马后任凭驱策。”
听到这句话,朱由检简直大喜过望,小跑着跑了过去,一把拉住这个明末文武双全的名将:“有将军相助,大事定成。”
此话一出,围在朱由检身边的所有人,无不兴奋异常,他们终于知道了这个小王爷的野心,也可以叫做宏图大志。
“你带来多少人马?”
“微臣带来刚刚整训完毕,准备遣返西北的大军三万。他们听说王爷要去西北发展,都表示效忠王爷。所以我想,没有王爷的支持,我在京城就会被闲置。与其那样碌碌无为,还不如也一起跟着王爷,去西北呢。”
卢象升是想要有作为的,同时他的决定也是明智的。
因为他和其他被朱由检提拔的,比如孙承宗,袁可立孙传庭等官员不同,他才是真正被朱由检破格提拔出来的。在他的脑门子上,已经深深的烙下了朱由检三个大字。
即便老臣如孙承宗孙传庭都被再次挤兑辞官,他这个小年轻,自然而然也就成了阉党东林党的眼中钉肉中刺,如果他继续留在北京,估计转眼之间就能弄死他。
有了这一群精兵强将加上能臣,朱由检就彻底的心中有底了。
带着精兵强将大队人马,朱由检一路西行,目标就是陕西洪承畴的辖区。
兵出井陉关之后,回首望去那狭窄一线天般的关口,朱由检不由得黯然神伤。
这一出了关,自己和哥哥嫂子就彻底的隔绝了。
再想回到北京与哥嫂团圆,也不知道是哪年哪月,更不知道会以何种方式回来。
而又恢复到原先状态的大明,会不会继续经受历史那样的苦难。
袁崇焕重新走上了他历史的轨道,那么,后年,也就是历史上的崇祯二年,皇太极会不会再次兵临城下,到时候哥哥能否从容应对。
虽然经过自己那一段时间对京营和十三卫,进行了整编。但谁能知道就在这两年之中,会不会再次腐朽糜烂。
种种困扰痛苦,萦绕在朱由检的心头,久久不能释怀。
看来,历史又走向了原来的道路,的历史也因为自己而改变了。
自己没有在今年的8月份当上皇帝,现在是十月,坐着的依旧是自己的哥哥天启。
自己被外放到了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