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海军在二战前建造的一型驱逐舰
阳炎级驱逐舰是日本海军的新型驱逐舰。此级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一型驱逐舰。“阳炎”级驱逐舰是日本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的约束后,完全按照日本海军建设思路设计生产的一型舰队驱逐舰[1]。共19艘,除雪风外其余同级舰全部战殁。
中文名
阳炎级驱逐舰
外文名
KAGERO class Destroyer[2]
前型/级
朝潮级驱逐舰
次型/级
夕云级驱逐舰
研制时间
1937年
快速
导航
技术特点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该级各舰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假想敌就是美国。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和伦敦海军军备条约中均规定,日美主力舰的比例是3:5,而战后日本和美国如果开战,主力舰数量上的劣势是肯定了的事实。作战方式上如果是美方处于进攻势态,那么在双方主力舰队交战之前非常有必要使用小型舰艇对其进行逐次削弱,有较好的航程、适航性以及强大重型鱼雷攻击能力的舰队型驱逐舰很适合担当此任务,因此军令部立即把舰队型驱逐舰的整备工作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来。根据兰切斯特方程,就是要以战舰数量上以6:10取得胜利,那么首先要让轻型水面舰艇把美国舰队实力大大削弱才行。担当这个任务的就是水雷战队的驱逐舰和轻巡洋舰,特别是数量众多的驱逐舰,因此,有了在华盛顿条约时代相当前卫的吹雪级、伦敦条约时代失败的初春级(失败的原因是想在条约规定的驱逐舰1850吨排水量的限制下达到特型驱逐舰的能力0和性能不佳的白露级以及后来部分考虑条约同样不行的朝潮级。海军对这些老型号驱逐舰的不满一直存在,主要诟病的就是航程、稳定性以及武备“太弱”。当华盛顿条约到期,伦敦条约过时,几个海洋大国各自心怀鬼胎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没有一个国家能说服其他国家接受自己的想法,下一步的条约当然就无法协商出来了,自此,对海军来说令人兴奋的无条约的黄金时代来临。[4]阳炎级驱逐舰
日本海军对以前的朝潮级驱逐舰有诸多的不满。由于是优先考虑武备,结果航程和速度都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同时舰艇的结构也不理想。于是提出了新的“理想型”舰队驱逐舰计划:
⒈与特型驱逐舰的尺寸、吨位大致相同,武备要超过。
⒉要克服“朝潮”级的所有缺点,主要是航程和最高航速。整体性能要全面超过特型和“朝潮”级。
⒊续航力达到18节/5000海里,特别强调鱼雷攻击的成功率,要迅速抢得发射阵位就必须有大约高于敌方10节的速度优势,此时设计的“大和”级战列舰最高航速为27节,所以新的驱逐舰最高航速要在36节以上[4] 。
舰政本部对军令部下达的计划进行了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必须有60000马力以上的轮机,排水量不少于2750吨,全长超过120米,这样的大型舰艇和海军方面的夜战、雷击战所要求的小型舰艇是相抵触的,军令部不得不做出了部分妥协,为了夜战、雷击战能力,必须避免大型化,所以续航力优先,最高速度其次,可以下降到35节。在此基础上舰政本部开始了设计,由吴海军工厂造船部主任牧野茂技术大佐主持。“阳炎”级和其后改进型夕云级驱逐舰被称为"甲型驱逐舰"。
1937年的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中阳炎级驱逐舰计划建造15艘(上报的是18艘,有3艘的经费被挪用为“大和”号战列舰的建造经费)。
1939年的第四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中再追加了4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