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在还不太确定。
毕竟这是一个构想,不过好在他手上还有些许多从实验室打包的数据。
唯一的问题是,这涉及很多复杂的计算。说起来不管是他还是陆教授都认为目前刘浩课题组的数据量不够。
但这里说的“不够”其实是在数学家看来,能体现出一定规律的数据量不够,而不是数据总量不够。实际上半年时间攒下的数据总量还是很多的。
现在乔喻处理问题的办法,用行话解释就是在高维模态空间中,寻找最具代表性的低维投影,减少对全数据的依赖。并试图从这些不成体系的数据中,寻找到潜在的规律。
通过最小化d-m的值,来找到规律性最强的路径,并根据模态热点,指导后续实验设计,并从新的实验室数据中,补充关键参数范围的数据。
这个方法其实有些笨,虽然可以借助超算,但需要有能理解这套方案的人根据已有数据去调整每个权重参数。
难度不大,但需要耗费太多时间。如果换了以前乔喻闷着头就干了,毕竟做好了能赚钱。
但现在乔喻觉得他已经过了需要耗费自己的时间赚辛苦钱的阶段了。于是思考片刻后干脆给刘浩打了个电话。
“乔喻,你可算给我打电话了,是拜托你的事有眉目了吗?”
语气中能听出很重的期待感,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周实验室的情况并不算好,肯定还没有特别好的结果。
这其实是个好消息。
因为如果实验室里传出了好消息,他的作用好像就没那么大了。
“这个还没有,不过我有了一个很厉害的思路。现在的问题是光靠我一个人没法继续下去,所以我需要有人来帮忙。
这个人选需要对我的广义模态数论体系,以及框架内的各种概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熟练掌握泛函分析方面的内容。你有推荐的人选吗?”
乔喻直接问道。
很显然这个问题没给对面的刘师兄带来半点困扰,回答的飞快。
“那个……如果我有好的推荐的话,就不会守实验室里了。这么说吧,课题组的人数学成绩大概都一般般。
你要说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学这些,大家都还过得去。但要说到泛函、还有你那套数论内容的话……咱们就别开玩笑了。
别人我不知道,如果我这些都能学好的话,硕士阶段就考数学研究生了。绝对不可能继续在化学专业待着。”
好吧,没有出乎乔喻的预料。
毕竟化学这玩意的确不需要数学成绩非常优秀。平时需要计算的大概就是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这些东西。并不需要更高端的数学知识。
毕竟化学这玩意儿本来就是公认的四大天坑专业之一,如果还对数学要求过高的话,大概真能把最后一批对这个行当热爱的人拒之门外。
乔喻顺势给出了意见:“这样啊,那我倒是可以找个不错的人选,不过这需要把你们实验室的数据也交给他。问题不大吧?”
“啊?是本校的还是外校的?”
乔喻答道:“我一个师兄,不知道你认识不?陈卓阳,也是田导的学生。年初刚毕业,去了津大,不过最近已经准备跳槽隔壁南大了。”
“哦,就是另一篇论文那个一作对吧?那应该没问题。哎,其实真要说起来我们那些数据也没什么好保密的,反正也没什么用。
但没办法,你也知道这种横向项目,合同约定实验室的数据理论上都属于甲方的。所以最好还是能签一份保密协议。”
乔喻能听出刘浩挺不好意思的。
不过他倒是能理解的。
之前就听田导跟他介绍过,这种企业跟学校实验室合作的横向项目,甲乙双方分工很明确。
而且因为一般都是甲方全额出资,所以对权责划分跟数据归属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也是很多横向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