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给了西夏太多的和平时间,绝不利于赵宋王朝的边防,更别提收复西夏了,只有趁着两国局势紧张,先一步引发战火,才能早日击破西夏,防患于未然。
不久之后,章惇传信给王厚,要求他马上想办法,招降西夏国中的三朝宿将、统帅卓啰监军的仁多保忠。
这仁多保忠早在宋军攻取天都山之际,就有意投降。
可王厚却认为,仁多保忠本人虽有意投降,但他的下属大多敌对赵宋王朝,只劝降他一个光杆司令,也没什么用,此举不仅过于冒险,还得不偿失。
不想,章惇却不为所动,反而更加急切地责备王厚,催促他行事。
无奈之下,王厚只能派遣使者前往西夏游说仁多保忠。
结果,使者路走到一半,即被严密守卫的夏军给捉了。
赵宋王朝游说仁多保忠投宋一事自然被李乾顺君臣所知。
如此一来,仁多保忠即使不为李乾顺所杀,也很难再受李乾顺重用了。
却不想,章惇依旧让王厚派人去劝降,甚至还让王厚不惜多花钱帛,也要笼络住仁多保忠。
结果显而易见。
仁多保忠全程都只在家里闭门思过,不理朝政,都被赵宋王朝接二连三、明目张胆地拉拢,整成了个西夏国中最大号的亲宋份子。
事到如今,这谁还能看不出来,赵宋王朝这就是故意的。赵俣君臣压根儿就没考虑过劝降仁多保忠,也可以说,他们根本就不在乎仁多保忠投降与否,他们要的无非是两点:
第一点,激怒李乾顺,逼迫西夏先对赵宋王朝开战;
第二点,不管能不能招降到仁多保忠,总之先废掉西夏国中的一员能征善战的老将。
这就是赵俣君臣的一个阳谋,烦请李乾顺君臣查收。
需要说明的是,此计不是章惇献的,也不是曾布献的,而是蔡京献的。
不得不说,蔡京的精力是真旺盛啊。赵宋王朝的经济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进展飞快,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蔡京竟然还有精力关注战事,同时,蔡京还一直盯着赵挺之搞的钱法改革。
毫不夸张地说,但凡哪里有问题,蔡京绝对会在第一时间给这些人上眼药。
见此,赵俣也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蔡京这个人了。
为了确保西夏人真的能被切实激怒,蔡京又给赵俣献了一个缺德谋划——让西夏人裹挟威望还不够高的李乾顺向赵宋王朝开战。
此时,在延安府担任长官的是边臣陶节夫。
陶节夫是章楶麾下的幕僚,早年在广东基层为官时,他只凭借个人魅力便折服了当地匪寇杨元,让杨元在自投罗网后,还甘愿遭到处决。
陶节夫后来也因为这文武双全的出众素养,得到了时任广州知州的章楶的看重,并因此追随章楶来到了陕西。
如今,赵宋王朝想要挑起宋夏之间的矛盾,让西夏人裹挟威望还不够高的李乾顺向赵宋王朝开战,陶节夫自然也是当仁不让。他作为宋夏边境的军政长官,不但拒绝前来友好通商的西夏人,甚至连一些靠近边地的牧人,也会无缘无故地抓起来杀掉。
赵宋王朝如此作为,自然是激起了西夏国中的愤恨。
李乾顺先是派遣使者来到汴梁城交涉。
但赵俣派去谈判的是强硬派大臣林摅。
林摅在谈判桌上指出,西夏数次派大军攻打赵宋王朝的陇右都护府,破坏和约在前,又常常派遣探子来赵宋王朝探听情报在后,我大宋诛杀的是西夏的探子,而非平民。
这些事西夏确实干了,赵宋王朝抓着这些据理力争,西夏使臣能有什么办法?
事实上,谁都能看得出来,宋夏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唯有一战,才能解决。
见此,李乾顺君臣终于绷不住了,夏军开始重新袭扰赵宋王朝的边地。
夏军首先出现在了靠近湟州的临宗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