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三日后。
太原城内,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即便不设宵禁,街上也是人影寂寂,接近百万人口的晋地第一大城,此刻气氛却宛若鬼城。
偏头关破了,是晋王勾结了戎人,放戎军入关……这个消息在太子的操纵下,已经传遍了晋地。
即便此刻宁武关与雁门关还未破,但舆论还是一发不可收拾,蔓延全城。
有些人相信晋王从不会叛国,但更多的人还是觉得晋王因为野心暴露,图谋皇位,为了防止被清算才勾结戎人,打算以一己之私击垮整个大离。
如此虽是叛国之举,但细细想来,也能算是‘宁可我负天下人而不让天下人负我’的枭雄之举……江山大业面前,没有种族隔阂,只有利益结盟。
毕竟晋王都图谋皇位了,明显野心极大,如今抓不到洛朝烟,难道就要束手就擒?开什么玩笑,那他之前擒洛朝烟是为什么?手握二十万大军,他当真心甘情愿做了败者?
其中逻辑,只要稍稍想想,再结合镇守大离边关一甲子的偏头关被破这个事实,那‘晋王勾结戎人’这个答案根本就是呼之欲出。
而宁武关未破,是因宁武关守将乃是朝廷直属将军。
雁门关未破,是因董玉楼‘清高爱国’,不愿与晋王为伍。
这种舆情只需稍稍操纵,加以引导,自然便会深入人心……洛述之监国多年,对这种操纵舆论的事,自是手到擒来。
而且此刻太子苏醒,下毒者为洛长寿的事也已经传至太原……这不就更把晋王往绝路上逼吗?
因此晋王叛国,勾结戎人,自然也便合乎情理。
加之晋王自从偏头关被破后,却是对于他勾结戎人的事没有任何回应……显然就是默认了。
所以太原人声寂寂,却是敢怒不敢言,寻常百姓,面对此事,又能做得了什么呢?不是收拾细软往中原跑,就是躲在家中,惶惶不安,静观事变。
晋王府内,这股不安之感便更甚。
秦书子脚步匆匆来了晋王书房,但晋王此刻却不在这儿,找了半天,晋王却是坐在大槐树下,在冰湖中敲出一个冰洞钓鱼。
秦书子急得都快哭了,“王爷,都什么时候了,你还钓鱼呐?”
晋王脚边放着个木桶,内里可见几条刚钓上来的青鱼,闻听此言,他神色并没有什么,只是淡淡问:“戎人上次寄来的信中曾言,欲和本王合作?”
秦书子微微一愣,旋即大喜,“早该如此!如今我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太子布下的局!他既然为了削藩,要逼反我等,那我们干脆就如他意,同戎人一起把这洛述之的江山打得七零八碎!”
秦书子眼神阴冷,“洛述之不给我等活路,便莫怪我等不讲情面。”
晋王嘴角若有若无地勾了下,“允了。”
百姓都能想明白的事,晋王与秦书子自然不会想不明白,从洛述之假扮昏迷起,晋王就已经入了他的棋盘,难以脱身,除了和戎人合作,便只能和洛朝烟合作,而洛朝烟呢?到现在连个人影都没有。
晋王一手握着钓竿,另一只手在怀中抱了个暖炉,口中却是道:“有了决断,就该有个答复……你离开太原,去寻戎人,表明合作之意吧。”
秦书子微微一愣,道:“我等目前的境遇,戎人不可能看不出,料想再有几日,他们便会寻上王府。”
“你能保证他们真的会来?什么时候来?”晋王眼神平和,语气平淡,“去找他们吧。”
的确如此,谁知道戎人什么时候来?此刻一分一秒都耽误不得。
但秦书子还是犹豫不定,口中解释道:
“洛述之能布此局,定然不蠢,他为了防止王爷当真与戎人勾结,一定会派人刺杀王爷……此刻不似靖难之时,说句不好听的,谁能杀了王爷,谁便是英雄义士,根本不会让其余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