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了吗?关键是要落实,尽快进行。钱款拨了下去,就得马上动工。还有中间是否有猫腻,都察院必须核算得清清楚楚。最近两年也算是过了些太平日子,前些年父亲置锦衣卫的时候杀了多少人你们是知道的,若是事情没办妥,又不知道多少人得死。”
“臣等遵命。”
诸多内阁学士与各部尚书、三司主管纷纷应下。
这批人其实是洪武十三年置的,也就是钱唐、薛祥、邵质、宋讷、吴沉,吴伯宗、刘崧、韩宜可、偰斯、郑九成、徐铎、曾秉正等人。
到如今已经算是稳定了五年,与历史上六部尚书内阁学士一年半载,乃至几个月几天就换一批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历史上老朱换来换去,想要的无非是相权不能影响到他的皇权。
但这无疑也会造成政治动荡。
并且内阁与六部也总揽了财政与施政权,等土木堡之后,甚至还能插手军权,以至于大明王朝中后期又陷入一个死循环。
即以文官集团为代表的相权和皇权争斗,万历天启这帮人摆烂的根源就在于此。
现在政治体系进行了变动,把相权分开,这样就导致文官之间只能内斗,很难影响到皇权,又必须依附于皇权,反而关系很牢靠。
只是这样也需要皇帝英明。
至少目前在朱标的领导下,大明的上层决策权力中心并没有出现分裂的迹象。
虽然每个内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或许有不同的意见,但多是对事不对人,也不拉帮结派,往往都是以事情对错来决定派系。
有的时候上午因为某件事几个人抱团发表观点,下午就可能因为另外一件事而站到对立的两方阵营当中。
往往某件事情争论不休,朱标就会站出来拍板做决定。
从目前的大明顶端政治生态来看,这种氛围还是不错,效率高,有能给出意见的人,有能拿主意的人,也有能拍板的人。
加上锦衣卫与都察院的下放加快了下面基层官府的办事效率,导致现在大明的国家决策还是稳步推进。
今天商议的就是在一些干旱地区修水渠的问题,现在大明不缺粮,但正是有钱有粮的时候就得搞建设,免得灾荒一来,才想起水渠还没修。
政策落实是个关键,朱标还是得亲自把控一下。
商谈完事情,朱标遣散朝臣,随即前往乾清宫。
等他到乾清宫的时候才发现大殿内人居然还挺多。
一个个穿着大明的官服,正襟危坐在两侧沙发上,但他却一个都不认识。
明朝的官服规定是很严格的,除了嘉靖八年改变过一次,但又很快改回来以外。
因而从老朱时期制定的一品至四品官服穿绯袍;五品至七品官服穿青袍;八品至九品官绿袍,并包括特定的服饰花纹延续到明末。
只是官服认识,人却不认识。
朱标迅速意识到跟以前一样,又是从明末带回来的官员,便进门先向坐在上面的老朱拱手道:“长子标参见父皇。”
“嗯。”
老朱也才刚坐下不久,让人给忠臣们上茶,便说道:“今天在谈什么国事吗?”
“是江西、浙江等一些偏远地区干旱的问题。”
朱标说道:“要建些水渠,另外就是在向东北移民的问题,改土归流改土归流,需要汉民族这个基本盘才能稳定人心,不然东北的满人不会乖乖听令。”
“唔”
老朱满意地点点头:“做得很好。”
下方陈士奇等人则一头雾水。
这洪武初年的大明,好像跟他们认知当中的不一样啊。
何况很多话都听不懂。
不过他们来得很谨慎,也不敢多问什么。
老朱随后说道:“坐吧,他们这些人你也应该猜到了,是大明末期的一些忠臣,这次带他们来朕的洪武大明看一看,了解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