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粮食和食物价格不断下跌。
这其实已经是谷贱伤农的情况了,但朱简烜指挥的大明朝廷并没有强行阻止。
因为农业生产早就不再是底层百姓的唯一出路了。
他们可以去工厂做工,偏远地区没有工厂的话,也可以去外地大城市闯荡。
大明本土的东南和西南地区,本来有大量的梯田。
都是过去两百多年间,在本土人口过度膨胀的状态下,为了求生而强行开垦出来的。
这种地方其实本来就不适合种田,现在大部分也仍然只能依靠人力耕种,不适合工业时代的机械化的生产方式。
继续以传统人力的方式耕种这些土地,收益率相比机械化农场而言越来越难看。
农民的收入相比进厂当工人而言也越来越弱势。
在这样的总体环境的影响下,这种边沿的次级耕地正在陆续进入荒废状态。
不过大明本土的百姓大多是比较勤奋的,就算是没有精力耕种自己的土地了,通常也会种上各种树木。
所以很多偏远地方开始自发的退耕还林了。
现在这个世界的大明本土耕地面积,应该不会超过前世的本土耕地总面积了。
而美洲的耕地潜力显然是巨大的,未来的耕地面积肯定会超过大明本土,粮食产量也有机会超过大明本土。
如果统计刨除本地口粮消耗后的粮食产量,美洲实际上已经超过大明本土了。
本土的粮食总产量虽然全世界最高,由于本土的人口同样全世界最密集,大部分粮食都作为食物直接消耗了。
牲畜饲料、酿酒材料、工业食品等相关产业,不得不由海外农场的粮食供应大部分消耗。
美洲现在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粮食输出区了,每年的粮食输出量已经超过了开拓了一百多年的南洋地区。
原因也是北美的旱田更适合机械化耕种,而南洋地区的土地大多是水田。
与此同时,南洋地区的热量过大,植物生产周期相对较短,再加上昼夜温差较小,导致粮食本身的口感不佳。
如果单纯为了填饱肚子,当然不会在乎这些问题。
但大明人已经过了填饱肚子的阶段,已经进入开始普遍追求食物口感的阶段了。
大明东北地区和美洲大平原地区北部,都是昼夜温差较大而且中温度较低,产出的大米和小麦的口感更好。
大明海外省份的大量农作物正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大明本土市场。
这些海量的农作物,要以尽可能廉价的成本运送出去,那就必须要有内河运输业。
所以美洲的内河船舶制造产业同样异常发达,目前的总体水平和总产量已经仅次于大明本土了。
不过非洲和霖洲的造船业同样在快速发展,各种内河与近海船舶的产量同样连年攀升,美洲未必能保持优势。在此基础上,美洲留守司这些年的最重要的长期目标,就是改造北美大河下游的航线。
北美大河中游及以上地区,也就是太平府以上的地区,河道状态非常接近标准的平原大河形态。
蜿蜒曲折的河道在长期侵蚀形成的槽型河道中往返前进。
但是重油及以下地区,由于最大支流来水量突然加大,河流的总体径流量直接翻倍了。
再加上北美大河中游以下也有广阔低平的平原区域,北美大河下游的河道所在的河谷的规模也失去控制了。
下游洪水泛滥的时候,河道的极限宽度能够达到一百三十公里,大部分地区宽度超过一百公里。
大河下游直接从一条河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这个湖泊甚至不算特别的细长,形状大概像是一根s型的茄子。
二十年前,美洲的官员勘察了大河下游的情况之后,就本能的建议直接在主河道两侧修河堤。
直接控制美洲大河下游的河道,把下游泛滥区的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