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公鉴沉默。
朝堂上的文臣,也都沉默了。
“你们说我亲近武将,也确实如此。”
朱炫点头道:“但我也亲近你们文臣,如果我不亲近你们,前不久就不会开口帮你们求情,三司的不少官员,若不是有我,早就被杀了一大批。”
这又是一个事实,特别是三司官员,谁也无法反对。
“陛下说得很对!”
杨士奇在此时上前道:“如无殿下,臣如今还只是个普通的国子监生,殿下对待文臣武将,是一视同仁的。”
朱炫看了杨士奇一眼,这可是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人,又道:“我就不明白,你们文官,非要盯着武将挑刺?难道文武就不能联手合作,一起治理大明?若是百年之后,你们文官手握大权,不断打压武将,甚至连军械武备,都被你们荒废了,那时候有外敌入侵,你们可以怎么办?还是想让大明,变成大宋?”
“臣不敢!”
孔公鉴马上跪下来。
这句话他可不敢反驳。
大宋有多窝囊?
看靖康之耻就知道了。
但大宋文官的地位,又确实高。
“乖孙说得好!”
朱元璋朗声道。
这就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为什么文武之间,不能联手合作,非要为了这个权力,斗个不停?
如果没有武将,就没有大明。
打压了武将,大明就有可能,变成下一个大宋。
“武将嚣张跋扈,这也是事实,但文官也不见得能好到哪里去,文官不爽武将,武将瞧不起文官……”
朱炫继续说道:“你们何不放下这个成见?皇爷爷和我,是不会忌惮武将,文官却又认为,武将可能拥兵自重,你们之间,矛盾已久了,能否想一个办法解决了?”
此话一出,无论文臣,还是武将,此时都沉默了。
他们两个群体之间,就是大群体的冲突。
其实私底下,某些文官武将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群体的利益,又迫使他们注定了有冲突,这是千百年来无法改变的定律,武将的地位,也就开国那几十年高一些,随着国家的稳定而逐渐被削弱。
这一个定律,真的可以改变吗?
“六部官员,国子监和翰林院,还有武将那边。”
朱元璋沉吟了下,高声道:“你们听到乖孙的话了吧?给咱好好商量,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来,否则……全部回去种地!”
一众官员,不得不领旨。
他们也明白,在小皇孙的推动之下,陛下一定要解决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
“请殿下,不要过于亲近武将!”
“请殿下,不要穷兵黩武!”
孔公鉴还是很头铁地高呼,一定要纠正朱炫的“错误”,维护他们文官的利益。
朝中在场的文官,听了孔公鉴的话,只敢附和地点头,他们同样想维护这个利益,但是有前车之鉴,不敢发声,也只是点头。
难得孔公鉴头铁,他们想不赞同也很难。
类似的话题,他们文官三番四次地提出了。
武将那边很不满地盯着孔公鉴,不过在朝堂上又不好说什么,要说和文官辩论一番,他们又没有自信,可以耍这个嘴皮子。
“衍圣公认为,武将一无是处?”
朱元璋正要生气的,但是朱炫给了他一个淡定的眼神,往孔公鉴看过去,问出了这一句。
尽管孔公鉴心里认为,武将确实不怎么样,但也不敢直接地说出来,拱手道:“臣并不是这样认为,如无武将,就没有大明的天下,武将当然有用,但无法治国,请殿下不要轻易亲近武将。”
“胡说八道!”
李景隆终于忍不住,大喝了一声,又道:“陛下,殿下,衍圣公的话,臣不赞同,谁说武将就不能治国?没有武将,你们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