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下面的官员为了政绩着想,都是报喜不报忧,这次江南发生灾情,若不是实在瞒不下去了,也不会上报。
王珣沉默半晌,方道:“难道就这样一直瞒下去?那江南的百姓怎么办?”
他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自己活在封建时代,对于君主而言,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江山稳固,而不是百姓的死活。
杨伦安慰道:“你也不必忧虑,陛下已经暗中派人下江南调查了,若果真十分严重,自然会放粮赈济灾民。”
王珣听了皱眉不语,他可没有这么乐观,在数百年后信息发达的时代都免不了贪污灾款的事发生,何况在这个贪污成风的时代。
长康帝自从上了年纪,越发注重名声,凡事都以宽仁为本,旧年一位跟随长康帝当年的老臣贪污数十万两白银,长康帝都没有将他处死,仅仅只是革职而已。
因长康帝的纵容,吏治越发腐败,官场中贪贿成风,一片乌烟瘴气。
不提如今各处粮食短缺,便是真筹到了赈灾粮食,能有十一二到百姓手上都是奇迹了。
只是他人微言轻,再如何着急也没办法,被杨伦安慰了一通,无奈回到家中。
王珣只当朝廷会想办法应对粮价飞涨的问题,谁知粮价不降反升,而且不知是何处走漏了风声,许多人都知道了江南洪灾之事,开始大肆囤积粮食,短短数日米价便涨到了五十多文一斤,这还是朝廷极力控制的结果。
接着山西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京城附近的难民越来越多,城中也有不少人趁乱生事,□□烧,一时人人自危。
好在朝廷很快反应过来,将流民都安置下来,施粥建棚,五城兵马司也将闹事的一干人等都抓了起来,加派人手日夜巡守,京城才勉强恢复平静。
只是人人都感觉到了平静下暗潮汹涌,时刻都绷紧了弦。
如今王珣也不去国子监上学了,只在家中温书。
这日,王珣正在计算家中的粮食情况,忽然接到杨伦打发人送来的消息,山西的许多流民都集结往京城涌来,京城只怕要生变,叫他多留心。
王珣大惊,急忙召集家人,将事情告知。
众人听了都齐齐变色。
狗儿双眉紧锁,道:“看来咱们先前预料的不错,今年果然不太平,之前江南闹洪涝,如今又出现这许多流民,若是解决不了粮食的问题,只怕京城也要出乱子。”
刘姥姥颤声道:“若是那些流民真跑到京里来,咱们怎么办?”
刘姥姥是经历过饥荒年代的,最可怕的不是缺粮,而是随之而来的动乱与瘟疫。
刘氏也白着脸道:“咱们要不要先回村里?”
一旦流民冲击京城,最先遭殃的便是他们这些平民百姓。
黛玉一直沉吟不语,此时方道:“依我看还是待在城中的好,毕竟是这里是天子脚下,京畿重地,有十几万大军戍守,便是流民集结,也决计冲不破城防。”
王珣也点头道:“姐姐说的不错,与村里相比,这里反而是最安全的地方。”
狗儿也赞同两人的意见,道:“横竖咱们地窖里还有好些粮食,咱们一家足够吃了,与其回村里,倒不如就留在城里。”
旧年为了预防灾荒,狗儿早早便屯下了许多米粮,黛玉庄子上的出息的也都没有卖,不提乡下藏的那几千石粮食,单这座宅子的地窖里便有八百多石米面,够他们一家吃五六年了。
当下商议妥当,众人都决定留在城中,不过狗儿担心村里,还是打发人送了消息回去。
这几年村里日子过得甚是富裕,各家都有粮食,倒不必担心会缺粮,只是要提防流民。
黛玉回到房中,想起巧姐,吩咐鸳鸯:“收拾些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