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影响了!”
青河村的家家户户,如今还用煤油灯照明,不太明白变电站是怎么回事。但是一听说用电排灌不怕旱涝,再也没有饥荒年了,个个都欢呼起来。
校嘉华也跟着鼓掌,这可是农业电力化发展的第一步呀。假以时日,实现电灯电话不是问题。
散会后,赵富达取出白恪言寄来的包裹,递给校嘉华。
校嘉华掂量了一下,沉甸甸的,肯定不止津贴。这人,不是说好了不要他寄东西吗。
赵富达顺口聊起:“笑笑,你是咱青河村的高材生,建变电站的时候,你可得多参与。”
作为红语录十级学者,赵富达也奉行“妇女能顶半边天”,因此,他对读过书的女同志一样看重。
校嘉华汗颜,上辈子她主业是工商管理,数理化基本不行。不过,听白教授说,白恪言大学时,学的倒是物理专业。
说到工商管理,她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赵叔,咱们收成这么好,大伙都立了大功。年前是不是整点福利,奖励给大家?这样,接下来的冬小麦播种,大家才更有干劲呀!”
赵富达想了想:“挺好的,关键申请啥福利?农场有头老牛,前段时间上山摔伤了前腿,要不我向公社打个申请,杀了分肉吃?”
老牛能有什么错,她不是这个意思啊喂。
“……还是算了吧,老牛的伤养好了,还能给农场耕地播种呢。”
“可是,村里除了没肉吃,别的啥也不缺?”
“缺,那可太缺了!”
用未来眼光对比当下的一穷二白,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校嘉华挑重点说:“糖盐煤油,吃的穿的,除了粗粮杂粮和基本蔬菜,每一样都缺。”
“这些,去镇上的供销社,也能买到吧。”
“太远了!镇上的供销社东西很贵,品类又少,每次去都跟打仗似的。购物体验太差,大家有口难言。”
“笑笑,那你的意思是?”
“咱们青河村有山有水,说不定还有矿。粮食产量已经达到各村第一,完全有实力向县里申请,创办一个自己的农村供销社。”
“创办自己的农村供销社?”赵富达瞪大了眼睛。
校嘉华:“对呀,家家户户有闲粮闲票,有的还养了鸡鸭猪鹅,这也是一种资源。如果在村里能周转,就不用流失到外面。”
“不行不行,私下买卖,可是投机倒把,会被举报的。”
校嘉华急忙解释:“只要商业部允许,给咱开了供销社权限,可以收钱票,就不算投机倒把。而且,村民农闲时以物换物,还能提升大家开发农产品的积极性。”
“以物换物?这倒是个好主意。可是,换回来的东西,咱们怎么处理呢?”
“换回来的东西,价值只会高不会低。多出的价值充公,拿去县城换成化肥、尿素,或者别的生产资料,再用回农场。这就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说到化肥、尿素,赵富达心动了。
化肥尿素,尤其是进口的,是稀缺宝贝,几乎村村都缺,关键是看谁有门路。
有一次,他去县城开会,看见两个村长,把印有“进口尿素”的尼龙袋做成裤子,穿在身上炫耀,羡慕得牙根疼。
一旦有了这些,再加上电动排灌、耕犁,青河村明年的粮食产量,起码再增加四成。
“我这样提议,也是为咱们青河村好。听我高中同学说,江浙那边的实验村,前两年就开始搞农村供销社了。咱们已经晚了一步……”校嘉华“遗憾”地说。
事实上,这个时候,南方有几个模范村,已经开始实验杂交水稻了。
“行,只要不是投机倒吧,只要能提高粮食产量,别人能搞,咱青河村就搞!”
恨不得把“提高GDP”焊死在脑门上的老村长,终于拍了大腿。
“明天,我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