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镇的条件虽然比不上安全区,但做研发该有的基础都有。
只要孙凌需要,实验大棚都能配齐。
一行人就顶着夕阳往家的方向去。
实验大棚的管理严密,进出都需要登记。
孙凌就想先进去收拾收拾,但被周黍拉住了,一起看才能看出问题。
这一看,果然真正的问题藏在里面。
这姑娘在大棚里辟出来上百平方米,专门研究土壤。
就是周黍用三种能力做出来的营养基质,和野外自然土壤的对比试验。
各种配比,各种成分,瓶瓶罐罐摆满了不同大小的架子。
周黍翻看实验记录,短短不到一个月,次数居然记录上千了。
也就是说,孙凌在承担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每天起码要进行三十次以上的对比试验。
铁人也不是这样用的。
研究人员在关键问题上死磕,是既好也不好的品质。
好的是钻研精神够,不好的是容易钻牛角尖,走上死路。
果然,孙凌在周黍翻实验记录的时候就胀红了脸。
等到周黍看完,丧气道:“我做不出来!”
无论如何努力,她找不出周黍的土壤因为什么奥妙才那样优越。
无数次怀疑自己,无数次否定自己,甚至想去请教比自己更厉害的木系能力者。
但没有周黍的认可,她不能泄露任何秘密。
只能自己煎熬着,被跟不上周黍的愧疚折磨着。
周黍何尝会责怪她?
如果没有她,不说黄瓜和番茄没办法这么快大面积铺开了种,连葡萄和水稻的培育也无法展开。
但孙凌这人有点死脑筋,简单的安慰不能解决问题,得转移她的注意力。
她就道:“虽然搞不懂,但不妨碍使用呀!”
就像人类还没弄明白为什么人会有能力,也没明白獠牙的的全部奥妙,但并不妨碍能力者使用能力来改造这个世界。
就像古早的人类不知道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但不妨碍他们明白万物生长靠太阳。
所以转换思想,将研究方向从发现土壤的奥妙,换到如何开发这些土壤的使用方法上来。
孙凌一下被点醒,对呀,对现在的她们而言,最需要的是如何用这些土壤获得更快更多的收益!
周黍见孙凌想通,随便摘了些番茄和黄瓜填肚子,问道:“客人们招待得怎样了?”
招待客人,不仅仅是端茶送水,也不仅仅是带参观。
要观察他们的为人,弄明白他们真正的需求。
不是简单的活儿。
从两天前,老朱带着两个陌生脸孔走进周家的门,李美就开始这项工作了。
老朱是地头蛇,每年总要见上几次。
李美尊敬地叫他朱叔叔,对他这个人还算了解,也很明白他促成这个生意的真正目的。
重点是那两个被介绍为东昌区粮储局的陌生人。
一个叫赵成志,表面冷淡,眼睛闪烁,进前楼就将眼睛到处看,对周黍本人问东问西,怎么都不太像是政府机构的办事人员。
一个叫刘洪,看起来冷静,但内里按奈不住地急躁,心静不下去,不断问周黍什么时候回来,能不能保障粮食和运输等等,倒是有点像了。
李美听过东昌区,在距离南兴区七百多公里的东边,辖区超大,区内不仅有煤矿和天然气,且铜铁铝等矿石资源丰富。
从最开始的规划,就被划定为工业区,集中迁了几十个大型的厂矿过去。
包括炼油厂。
灾变这几十年里,这个区向各区提供小到缝衣针,大到城防武器等等全部工矿产品。
也是因此,这里虽然有近百万的人口,但农业极不发达,大半口粮依赖外购。
在张弛口中,东昌区是所有机械师梦寐以求之地。
但想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