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裴曦问起,自是有讲不完的话。
……
冬天,万物蛰伏,是一年里耕作最闲的时候,但对于朝廷和京城商贸来说,则是相反。
每年秋收的粮食、税收要运到京城,政绩考评、谋官、升迁、降职、都在个这时候。
朝廷实施派官制,考虑到有些地方路途遥远,以五年为任期,任期内可以不必年年回京,也不需要再连年进贡,只须派人把粮食税收运到,在任期满以后,进京述职,再根据政绩考评或升、或迁、或降。
然而,大凤朝九百多年实施的都是腊月进京上贡的制度,将粮食、税收运到朝廷也是定在这个时候。这在大家看来,其实就是变相的进贡,大家又找回了当初那种进京纳贡的熟悉感,减少了很多因为新政带来的不安和不适。
虽然进京路远、又苦又累,但政绩考评关系到升迁和前途,而粮食、税收、人口是三个非常重要的考评标准,加上一些偏远地方还没有派去官员,仍由旧公侯贵族们的掌管,很多地方仍有流匪盗寇作乱,府尹、县令都觉得有自己亲自押送粮食进京的必要。
县上的税收、粮食是要运到府城,上交到府衙,再由府衙押送进京。可有很多县令不放心,怕府衙把属于他的粮食、税收给弄出纰漏,影响到自己将来升迁,坚持要自己盯着。
许多县令原本是说一不二的一地公侯,他们要亲自盯着自己上交的那份粮,且态度强横、寸步不让,又不违朝廷律法,谁都拿他们没办法。毕竟朝廷已经没有“各地公侯无诏不得擅自进京”那一条,官员为了早点出政绩,亲自到南疆采购农耕工具的比比皆是。
曾经的各地公侯们押送贡品进京,变成了各府县的府尹、县令押送粮食进京。
以前各个封地是分开的,如今则是各封地划成县,再将几块、十几块不等的封地并成一府。这些县令跟府尹一起进京,那阵容相当庞大。
豪商们都照以前的习惯,依然跟上。
大凤朝各地的府尹、县令、豪商、以及产出物资都涌向京城。
去年还破败不堪的京城,今年呈现暴炸式繁华,稀依又有了承泰天子时的光景,但……久经战乱,很多房屋都毁了,许多公侯府邸也没有了,导致京中的房源紧缺,客栈爆满,很多人进京后没有宅子住。
这时家眷在京城的好处体现出来了,至少到了京城,有个可以安顿的家,还有各种人情关系走动。那种家眷妻小不在京城的,真是……连住的地方都找不到,只能搭帐篷。天寒地冻的,还得到处去买炭。
京城各部、各衙门都快忙疯了。
羽青鸾更是半点不得闲,求见的折子堆得比山还高,再加上朝堂上的诸多事情,忙得焦头烂额。
进京的人里,还有告状的。旧贵族打死豪商,豪商儿女逃进京,告到刑部衙门,又奏报到天子跟前。
原本,这事情应当在当地审判,再由刑部复核的,但发生这事的地方,因为偏远,朝廷连封地都没来得及收,仍在旧公爵手里掌控着。
可这事闹得大,豪商的儿子到处宣称,“难道那就不是大凤朝的疆土,不是天子的治下了吗?”
羽青鸾看完奏折,五千玄甲军派出京去封地拿人,顺便把封地收了。收封地便要派官,且一县之地,各部衙门的官员加起来也不少,得选官委任,又是一通忙碌。之后,选□□的新上任官员、武部司司掌带着五百个管理封地治安的武部兵卒,跟着五千玄甲军一起出发。
那公爵虽然势力小,只有一块封地,但姓羽又有爵位在身,自然不是寂寂无名的人,当即就有老羽家的人站出来替他说话,在朝堂上宣称,封地没收,人家实施的是旧律法,不当追责。
羽青鸾问:“他不遵朝廷现行律法,莫非是想效仿居狼自立?”
一句话,堵得人再不敢说话。
朝堂上的事,裴曦帮不上羽青鸾什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