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78 章(2 / 3)

肖院长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大家多学或者说多去了解一种语言,才能更好的学习历史。

这话和很多语言学家所谓的“语言影响思维模式”的理论十分相似,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社会风气,很大程度就折射在了当时的语言上。

而因为楚孑在面试环节展现过自己的语言天赋,所以在课上经常被肖院长cue到,甚至下了课也找他说:“你既然对甲骨文有研究,又是学考古的,肯定要多学一学别的语言啊,不仅仅是蒙语,日语、法语、藏语,都要来一定才行!”

对于知识,楚孑向来是来者不拒的。

所以,楚孑除了学历史之外,又一步迈入了语言的深坑,就连朝鲜语之类的小众语言也稍微学习了一下。

幸亏有学习空间门的存在,让他能应付起这些相当庞杂的指示,而多半是因为属于同种语言系统,他发现自己在日语和朝鲜语方面的进步飞快,不过一个来月就算是入门了。

而这也能让他半蒙半查的看懂霓虹国和太极国的文献历史资料,也不算是再看天书了,知识面又是飞速扩大,让楚孑很是满足。

除了这些外文资料和课程之外,楚孑内心觉得最喜欢听得课是《华国封建社会形态》,这门课程虽然是受到《资本论》的影响和启发,但并没有囿于马克思主义原理去分析华国封建的土地关系和地主经济这些议题。

因为,众所周知,马克思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套理论争议颇多。

一方面,很多人认为,将这五种社会形态作为人类历史发展必经的普遍规律,还认为其中有循序递进的关系,这个想法本身就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通观整个世界范围,其实除了西欧来看,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符合这五个社会形态的步骤发展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也都被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时代超越过。

当然,当代的很多国内学者对这个学说保持了支持的态度,认为这是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用这五个形态指导我们的学术研究。

《华国封建社会形态》这门课则是将两种观点都表明了出来,让大家去选择自己的立场,甚至鼓励学生展开辩论。

毕竟,黎汝清曾经在《万山红遍》中说过一句话,“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

如果一个理论被提出来之后从未经过质疑,或者说从来只通过堵嘴的方式不让别人来辩,那么提出者的立场和动机,就很有问题了。

上完这门课,楚孑也一直在思考,这样的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也唯有经过这样自己的思考,信仰才能逐渐坚定。

这可能也是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并不是一味的去了解过去,更珍贵的其实是用来反思现在。

楚孑就这样,享受着在学校的生活,也享受着思考的过程。

但同时,他听到了一个逸闻。

他们有一次历史讲座中用到了一本书,叫《历史文献研究从论》。

而这本书的作者是刘乃和女士。

刘乃和其实是称得上一声“先生”的,但楚孑对这样“把有所成就的女士尊称为先生”的叫法持质疑的态度,于是在心里仍称对方为女士。

本来楚孑对这位前辈女学者也只是敬佩和敬仰的态度,但史佳妤显然对其的了解更深,每每看到楚孑在读她的著作就会跟他讲起故事来。

刘乃和女士是陈垣先生的学生。

陈垣先生是一位很出名的历史学家,在元史、历史文献学和宗教史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造诣,《元西域人华化考》和《校勘学释例》都是至今都会让历史系学生频繁的书籍,楚孑也读过。

不过当然了,让楚孑记忆深刻的并不是这样的事。

八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